“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二十年历程与文化遗产的重生
2011年4月10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考古专家们正在进行一项备受瞩目的试掘工作。这次发掘的目标是八百年前的“南海一号”沉船,船上载有大量珍贵的宋元时期文物。这些遗物包括福建德化窑的柏油印花四耳罐、江西景德镇宋青白釉印花芒口碗、福建建窑黑釉碗,以及福建磁灶窑的宋褐釉小口陶瓶等,每一件文物都可谓是价值连城、举世珍贵。
考古队员分成两组,分别在船头和船尾展开试掘。在船头的探方内,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除了表层的淤泥,随后揭开了船舷板。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个布满瓷器的储物间赫然显现,数不胜数的文物几乎堆积成山,且保存完好、几乎如新。这艘沉船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呢?它是如何被发现并成功打捞上来的?它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这些问题,让人对这艘古老的沉船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期待。
展开剩余85%“南海一号”的发现:海底的惊人遗宝
回溯至2002年4月22日,水下考古队员崔勇潜入海底进行勘探。这天,原本浑浊的海水突然变得异常清澈。崔勇小心翼翼地在海底探索,突然,在灯光的照射下,他发现了一个木质物体的轮廓。正是这次,他发现了那艘已被多次探测过,但始终未能准确定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海底复杂的洋流曾让多次探查无功而返,但这一次,海上的天气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拍下的视频成了记录“南海一号”最清晰的影像资料。
从海底缓缓露出的是一艘长约二十米的船体,船身被厚厚的淤泥所包裹。专家们推测,船的原长接近四十米,而因海底淤泥的天然保护,船内的文物得到了极好的保存。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出土的文物完全验证了专家们的猜测。这些文物中,有的如晶莹剔透的瓷器,有的则呈现出粗朴厚重的陶器,所有器物都保存得近乎完好,显示出惊人的历史价值。
其中,有些尤为重要的文物包括一条长1.72米的纯金“宋金项饰”,由四股金线编织而成,饰有葡萄纹饰和钩扣;还有一件名为“八仙福寿提盒”的精致盒子,其盒壁薄如纸片,连一毫米都不到;此外,还有色泽温润、晶莹剔透的“德化白釉瓷器”,被誉为“中文白”,在欧洲极受欢迎。这些文物的价值如何?从最初的打捞中,考古队员带回了“宋金项饰”和超过四百件瓷器,这一切让专家们对它们的历史年代和文化价值产生了极大兴趣。
文物被送往广东省博物馆鉴定后,确认它们的确出自南宋时期,且多数来自景德镇、龙泉、德化、磁灶等知名窑口。不同窑口的瓷器在同一沉船中集中出现,这一发现可谓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从当时国际拍卖市场的估价来看,这些文物的价值高得难以想象,专家曾预测这些文物的总价值甚至可能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一直以来不仅仅是陆地文明的代表,也是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沉睡在海底的文物,远不止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部分。
在这些发现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铜钱和铁器。铜钱和铁器在南宋时期是明令禁止对外运送的物品,而它们却出现在了这艘沉船上。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金属器物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
“南海一号”沉船所在的海域,恰好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航线。海上丝路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是一条沟通东西方文化和商贸的枢纽。这条航线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多,因此这艘沉船无疑为我们研究古代商路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这艘沉船不仅是一条南宋经济繁荣的象征,也为海上贸易的盛况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考古学家在清理沉船的过程中发现,船上不仅充满了瓷器、陶器和金器,还私运了大量的宋铜钱和铁器。这些物品显然是当时禁运的违禁品。为何当时的商人仍会私运这些铜钱和铁器呢?专家推测,宋代铜钱由于工艺精良、流通稳定,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交易货币。而大量铁器则可能是准备运往东南亚铸造兵器的。铁器的过量也许正是导致沉船沉没的原因。
此外,船上出土的器物还揭示了宋代造船技术的先进性。从宋代开始,船只开始使用指南针,极大地提升了远航能力,减少了对传统星象导航法的依赖。这样一艘巨型沉船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宋代经济、海洋贸易的关键资料,也是水下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跨国争夺与“南海一号”考古的历程
“南海一号”虽然属于南宋时期的沉船,但它的故事始于英国的“莱茵堡”号沉船。1987年,英国的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发现了这艘古沉船的资料,它载有数吨白银和锡锭,价值颇高。由于沉船沉没在中国南海附近,英国公司提出与中国合作打捞的请求。
但当时,广州打捞局的尹干洪深知海底作业的艰难,且对沉船位置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经过几个月的联合勘探,一次无意中的“凸起”发现了真正的宝藏。在打捞过程中,潜水员从海底捞起了大量瓷器,还意外发现了一条重0.6千克、长1.7米的金链——这条金链后来被称为“宋金项饰”,并成为“南海一号”的标志性文物。
显然,这条船并非英国所寻找的“莱茵堡”号,而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沉船。鉴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尹干洪拒绝了英国进一步的合作请求,最终保护了这艘沉船的完整性。
三十年的奋斗:从探索到独立自主的水下考古
从1987年开始,“南海一号”的发现与考古工作经历了漫长的二十年,期间无数曲折与挑战。2007年,沉船的整体打捞终于取得了突破,至今沉船的保护与发掘工作依然在持续。通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水下考古队伍逐步壮大,发展出了世界一流的考古水平。尽管目前“南海一号”的研究仍未完成,但通过这三十年的艰苦努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视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中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47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海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掘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沉睡在海底的历史遗迹将再次焕发光彩,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